
【連翊涵 南大報導】
書法是傳統中國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國文字的藝術精華!本校於5月25日上午8點10分,在文薈樓401書法教室舉辦為期兩個小時的「兩岸書篆藝術座談」,邀請山東財政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兼山東印社社長范正紅教授、中國書畫涵授大學兼山東印社副社長甯蘭智教授以及山東印社秘書長陳威光教授三人,蒞校和學生師長交流兩岸書法,尚未開始,即有校外人士與眾多師長紛紛入座,現場座無虛席。本校師長語文中心黃宗義主任、人文與社會學院張清榮院長、國語文學系邱敏捷主任、蘇友泉教授、張添原教授也紛紛到場共襄盛舉。
活動開場,由主辦人簡英智教授說明這場活動的目的,他說:「一個書法世界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還有更寬廣的大陸世界等待我們去探索。除了我們必須打開心胸走出以外,更需要讓別人走進來」接著,簡教授說明兩岸書法發展的不同,並且大略介紹活動座談會的內容大綱以及與會外賓。
范正紅教授也向大家說明大陸書法的發展變化相當的大,在創作理念上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作品融合傳統意念與現代想法。並且向我們講述山東的書法歷史,從最早的秦朝泰山刻石,東漢的禮器碑、張遷碑,同時,也說明山東的漢碑在中國文化上的重要性。范教授表示,大陸目前總共有八十多塊的漢碑,其中超過二分之一的數量在山東,雖然數量不及西安的刻石,但是其珍貴度卻是西安的刻石所比不上的。
接著,由甯蘭智教授講解北朝「書聖」鄭道昭的《鄭文公上下碑》。其碑主要內容是鄭道昭為歌頌其父鄭文公的恩德而刻的碑。鄭文公上碑位於山東天柱山,而下碑位於山東的雲峰山,其山俗稱筆架山、文峰山,最後改名成為雲峰山。上碑字略小,斑駁嚴重,字多模糊,而下碑字比較大,幾乎字字明晰完好。鄭道昭在雲峰山上的石刻作品最多,其知名的還有觀海童碑以及論經書碑。另外,在大基山的神仙碑也是鄭道昭的名作、青州玲瓏山也有鄭道昭的刻石。最後,黃宗義主任補充,中國山東的泰山已被認定為中國書法名山,其書法最早從春秋就開始,以至於其在文化、書法價值的地位上已是不容動搖。
講解過後,甯蘭智教授更當場寫下「勤於學問謂之懿德」(行楷大橫批)與南大師生共勉;陳威光教授現場揮毫李白詩(行草)一首;語文中心黃宗義主任也以「帆懸」(綜體書法)交流,磅礡氣派令在場眾多師生咋舌。范正紅教授亦展現不凡的功力,刻出「行方智圓」印章一方,專心一致的凝聚力、從容不迫的刀法讓人印象深刻;本校篆刻藝術家蘇友泉教授也現場刻出黃校長印章一方,精練的手法,在在彰顯出多年的精湛技巧。黃校長並致贈三位教授禮品和一盒荔枝,並且,與現場的來賓進行合照。三位教授則回贈校長由教授親筆揮毫的幾幅字畫,透過雙方的互動,進一步拉近兩岸間書法交流的距離。
活動開場,由主辦人簡英智教授說明這場活動的目的,他說:「一個書法世界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還有更寬廣的大陸世界等待我們去探索。除了我們必須打開心胸走出以外,更需要讓別人走進來」接著,簡教授說明兩岸書法發展的不同,並且大略介紹活動座談會的內容大綱以及與會外賓。
范正紅教授也向大家說明大陸書法的發展變化相當的大,在創作理念上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作品融合傳統意念與現代想法。並且向我們講述山東的書法歷史,從最早的秦朝泰山刻石,東漢的禮器碑、張遷碑,同時,也說明山東的漢碑在中國文化上的重要性。范教授表示,大陸目前總共有八十多塊的漢碑,其中超過二分之一的數量在山東,雖然數量不及西安的刻石,但是其珍貴度卻是西安的刻石所比不上的。
接著,由甯蘭智教授講解北朝「書聖」鄭道昭的《鄭文公上下碑》。其碑主要內容是鄭道昭為歌頌其父鄭文公的恩德而刻的碑。鄭文公上碑位於山東天柱山,而下碑位於山東的雲峰山,其山俗稱筆架山、文峰山,最後改名成為雲峰山。上碑字略小,斑駁嚴重,字多模糊,而下碑字比較大,幾乎字字明晰完好。鄭道昭在雲峰山上的石刻作品最多,其知名的還有觀海童碑以及論經書碑。另外,在大基山的神仙碑也是鄭道昭的名作、青州玲瓏山也有鄭道昭的刻石。最後,黃宗義主任補充,中國山東的泰山已被認定為中國書法名山,其書法最早從春秋就開始,以至於其在文化、書法價值的地位上已是不容動搖。
講解過後,甯蘭智教授更當場寫下「勤於學問謂之懿德」(行楷大橫批)與南大師生共勉;陳威光教授現場揮毫李白詩(行草)一首;語文中心黃宗義主任也以「帆懸」(綜體書法)交流,磅礡氣派令在場眾多師生咋舌。范正紅教授亦展現不凡的功力,刻出「行方智圓」印章一方,專心一致的凝聚力、從容不迫的刀法讓人印象深刻;本校篆刻藝術家蘇友泉教授也現場刻出黃校長印章一方,精練的手法,在在彰顯出多年的精湛技巧。黃校長並致贈三位教授禮品和一盒荔枝,並且,與現場的來賓進行合照。三位教授則回贈校長由教授親筆揮毫的幾幅字畫,透過雙方的互動,進一步拉近兩岸間書法交流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