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語文學系 南大報導】
本校國語文學系日前邀請知名作家張惠菁蒞臨演講,以「世界和它的索引—所有可能被經歷的世界,都是新的;我們如何在其中索引前行」為題,從「『我』的歷程」、「『我們』的歷程」和「歷程中的索引」三個主軸,漫談人在時代中面對歷史巨變的共同經驗,並分享她所處世代的人們,是如何在時光的洪流中跋涉並穿越歷史時代的風暴,依循世界給予的索引追尋自我。
張惠菁老師畢業於台大歷史系,公費留學英國愛丁堡大學,獲歷史學碩士,曾獲得中央日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時報文學獎、中國文藝獎章,著有《惡寒》、《末日早晨》等小說,《告別》、《你不相信的事》、《給冥王星》、《步行書》、《一千年夜宴》、《雙城通訊》等暢銷散文集及《楊牧》傳記。
張惠菁老師自述創作對她的意義,是為了釐清生命向她提出的叩問,而在思考、書寫的進行中,汲取了許多能量,因為創作的過程對她而言,都已是一種思慮的安放。演講最後,張惠菁老師以自身成長歷程的告白勉勵台下學生,希望大家將藝術視為一種對世界歷險的探索,也誠實、謙卑的坦誠面對自己。
張惠菁老師畢業於台大歷史系,公費留學英國愛丁堡大學,獲歷史學碩士,曾獲得中央日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時報文學獎、中國文藝獎章,著有《惡寒》、《末日早晨》等小說,《告別》、《你不相信的事》、《給冥王星》、《步行書》、《一千年夜宴》、《雙城通訊》等暢銷散文集及《楊牧》傳記。
此次演講是在張惠菁老師赴上海工作多年返國後首次的公開演講,演講訊息發布後,馬上有書迷表示想到南大聽講。張老師認為,若以藝術作為一種回應時代變革的方式,每位藝術家都選擇了不同的命題意象給予答覆,或詩意、或理性、或陰性,每個人都創作出不同的文化景觀,張老師列舉如義大利巴洛克藝術家阿特蜜希雅.真蒂萊希、德國裔瑞士籍畫家保羅.克利和臺灣當代藝術家郭宏法等人,在他們的作品之中,描繪出自身所處的文化風貌,以及面對時代變化時,如何以藝術創作做為因應之道。
張惠菁老師自述創作對她的意義,是為了釐清生命向她提出的叩問,而在思考、書寫的進行中,汲取了許多能量,因為創作的過程對她而言,都已是一種思慮的安放。演講最後,張惠菁老師以自身成長歷程的告白勉勵台下學生,希望大家將藝術視為一種對世界歷險的探索,也誠實、謙卑的坦誠面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