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科學系 南大報導】
材料科學系蒲盈志老師:我不只是來教書的,我是來鬆土與埋下種子的。
「如果要我回想求學階段,我很感謝遇到這麼多亦師亦友的老師。」蒲盈志老師談起自己的學習經歷,他很感念每個階段遇見的老師,都是「明師」。
進入老師的研究室,可以發現即使在訪談的前一刻,老師仍然認真的指導學生、回覆信件。開始對談時,卻又可以馬上切換心情,臉上化開親切和煦的笑容,娓娓道出他對教學的熱愛。
“人生不一定要增加選項,更需要勇敢刪去
蒲老師談到,就讀中興大學化學系時,對人生的迷惘不比現在的學生少。所幸,在大學與研究所時期,皆遇到恩師,啟蒙他前往研究的道路。
在面臨人生選項時,蒲老師的作法是多方嘗試,不只申請研發替代役,接觸產學領域,後續也考取交大博士,深入學術領域,更進入美國做研究,體驗不同學習風氣。在種種的體驗與學習之下,他發現比起進入產業界,更喜歡全心投入研究的感覺,便勇敢刪去旁人稱羨的業界工作選項,選擇教職。
蒲老師談到,就讀中興大學化學系時,對人生的迷惘不比現在的學生少。所幸,在大學與研究所時期,皆遇到恩師,啟蒙他前往研究的道路。
在面臨人生選項時,蒲老師的作法是多方嘗試,不只申請研發替代役,接觸產學領域,後續也考取交大博士,深入學術領域,更進入美國做研究,體驗不同學習風氣。在種種的體驗與學習之下,他發現比起進入產業界,更喜歡全心投入研究的感覺,便勇敢刪去旁人稱羨的業界工作選項,選擇教職。
“給學生的一句話:「永保求知。」
在臺灣教書兩年半的歷程,蒲老師覺得臺灣學生最可惜的一點是害怕舉手發問,害怕自己的答案有誤,更害怕被別人審視的眼光,因此壓縮了許多求知的空間。因此,蒲老師認為自己更像個學生,教書的同時也在學習如何與學生互動,怎麼因材施教,讓學生的學習成效最大化。
“進了大學,然後呢?
「學習的本意是應用,而非應付。」蒲老師聊到前往高中協助模擬面試時,他給高中生的一句話。在臺灣,因為就讀大學太容易,加上學費不像國外昂貴,導致國內學習風氣落差甚鉅。他期許同學,大學四年除了念書與學習,更需要的是探索生命,尋找對未來的想像。
「永保求知」這是在蒲老師身上看見最深刻的榜樣。這才明白,原來所謂「明師」並不是追求名望,而是在學生的人生中,成為一盞明燈。(理工學院校園記者王慧龍)
蒲老師簡介:http://gaweb.nutn.edu.tw/Faculty/teaProfile.aspx?id=yc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