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語文學系 南大報導】
為落實藝文美學與校園師生之連結,本校於108學年度邀請臺灣書藝大師杜忠誥教授擔任駐校藝術家,於10月2、3日進行第一階段演講,並於12月13、14日以「書藝的現代轉換─我的創作心路」為題,與師生分享立基於傳統之上的現代書法,其創作歷程是如何轉化、再生。
杜忠誥教授為日本筑波大學藝術學碩士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文學博士,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所專任暨美術學系所兼任副教授、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講座教授等職。作品曾三度獲全省美展第一名、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等獎項,多次於臺灣、日本與中國等國際美術館與藝廊展出作品。
杜老師表示,傳統與現代是既相對立、又相統一的兩者,傳統即過去,現代即此刻,所有當下都是過去的延續,因此談起現代,若無傳統的基礎,所談的一切都是幻覺、空泛;但相對而言,若只是複製傳統,而沒有新元素的增添,價值也所剩無幾,因此,真正的傳統,是在每一個時代階段都有其現代,當中既保有傳統基礎,亦萌發時代新意,所謂「承先啟後」,前有所承,後有所開,書藝的現代轉換,即是從傳統向現代的轉換,而面對傳統,要有批判性的接受,才有創造性的開展。
談起中華文化傳統,杜老師則由「人」的主體談起,「生而為人,皆受承於父母給予之色身,因此人就是最大的傳統」,對於儒家來說,即使不讀書,也需要做人、懂倫常道理。天地間存在人,而人擁有心,遂知天是天、地是地,就如天地創生萬物,人的心靈也造出天地,因此「三才者,天地人」就是這個道理。那該如何接近身心合一之境呢?杜老師引用聖嚴法師︰「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指執念、欲念是心的干擾。杜忠誥老師並以自身為例,提起多年前《講義雜誌》之提問︰「什麼是最幸福的事呢?」他認為,通過不斷的學習,在其中感到成長的瞬間,是一幸福;而成長的過程中,有機緣能幫助他人共同成長,更是一大幸福,這是學習與創作過程中莫大的收穫,也是教育可貴的所在。
最後,杜老師表示其以書法為一生志業,既是為傳承中華文化盡一份心力,亦是探問如何調和感性與理性間適度的中道和諧,書法不僅限於藝術美學範疇,更是結合邏輯思維與實踐的哲學,藉由實踐這樣的智慧,教學相長,共同接近生命學問中「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的高度。
杜忠誥教授為日本筑波大學藝術學碩士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文學博士,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所專任暨美術學系所兼任副教授、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講座教授等職。作品曾三度獲全省美展第一名、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等獎項,多次於臺灣、日本與中國等國際美術館與藝廊展出作品。
杜老師表示,傳統與現代是既相對立、又相統一的兩者,傳統即過去,現代即此刻,所有當下都是過去的延續,因此談起現代,若無傳統的基礎,所談的一切都是幻覺、空泛;但相對而言,若只是複製傳統,而沒有新元素的增添,價值也所剩無幾,因此,真正的傳統,是在每一個時代階段都有其現代,當中既保有傳統基礎,亦萌發時代新意,所謂「承先啟後」,前有所承,後有所開,書藝的現代轉換,即是從傳統向現代的轉換,而面對傳統,要有批判性的接受,才有創造性的開展。
談起中華文化傳統,杜老師則由「人」的主體談起,「生而為人,皆受承於父母給予之色身,因此人就是最大的傳統」,對於儒家來說,即使不讀書,也需要做人、懂倫常道理。天地間存在人,而人擁有心,遂知天是天、地是地,就如天地創生萬物,人的心靈也造出天地,因此「三才者,天地人」就是這個道理。那該如何接近身心合一之境呢?杜老師引用聖嚴法師︰「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指執念、欲念是心的干擾。杜忠誥老師並以自身為例,提起多年前《講義雜誌》之提問︰「什麼是最幸福的事呢?」他認為,通過不斷的學習,在其中感到成長的瞬間,是一幸福;而成長的過程中,有機緣能幫助他人共同成長,更是一大幸福,這是學習與創作過程中莫大的收穫,也是教育可貴的所在。
最後,杜老師表示其以書法為一生志業,既是為傳承中華文化盡一份心力,亦是探問如何調和感性與理性間適度的中道和諧,書法不僅限於藝術美學範疇,更是結合邏輯思維與實踐的哲學,藉由實踐這樣的智慧,教學相長,共同接近生命學問中「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