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識教育中心 南大報導】
本校於12月21日邀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楊谷洋教授蒞臨通識博雅教育課程,以「迎接AI機器人時代的挑戰」為題,與南大師生暢談機器人的起源、發展,並提出人類與機器人相處之道,以迎接未來的挑戰。
楊谷洋教授為美國西北大學電機計算機系博士,曾任國立交通大學電控系系主任,電機學院副院長,亦擔任過太空計畫室計畫審查委員、工研院機械所業界計畫審查委員等,主持多項研究計畫,研究成果豐碩。
楊谷洋教授也從艾西莫夫(Issac Asimov)提出的機器人三大法則―不傷害人類、服從人類命令及保護自己,以《機器人法蘭克》、《機器老男孩》、《機器戰警》等電影為例,與現場師生探究這三大法則。楊教授指出,當機器人離開工廠後,能夠進入到人類生活的各種領域中,尤其是醫學界,如達文西手臂,甚至機器人可運用在多領域上,因而提出「哪些工作不容易被取代」的議題,讓同學思考未來的科技發展與產業趨勢。
楊教授表示,人和機器人仍有本質上的不同,卻確實正在步入人類社會,人與機器人應該要有何種的相處之道,或許也是人類應調整心態的時刻了。
楊谷洋教授為美國西北大學電機計算機系博士,曾任國立交通大學電控系系主任,電機學院副院長,亦擔任過太空計畫室計畫審查委員、工研院機械所業界計畫審查委員等,主持多項研究計畫,研究成果豐碩。
演講中,楊教授首先提出機器人是機器還是人的問題,並從意識之有無帶領同學瞭解機器人如何定義,指出所謂的機器人是必須具備可移動性、自主性及AI感應器或系統。接著,楊教授介紹現代機器人概念的起源,由於各領域科技的發展,各種用途、形式的機器人紛紛上市,機器人的發展日漸多元精細。
楊谷洋教授也從艾西莫夫(Issac Asimov)提出的機器人三大法則―不傷害人類、服從人類命令及保護自己,以《機器人法蘭克》、《機器老男孩》、《機器戰警》等電影為例,與現場師生探究這三大法則。楊教授指出,當機器人離開工廠後,能夠進入到人類生活的各種領域中,尤其是醫學界,如達文西手臂,甚至機器人可運用在多領域上,因而提出「哪些工作不容易被取代」的議題,讓同學思考未來的科技發展與產業趨勢。
楊教授表示,人和機器人仍有本質上的不同,卻確實正在步入人類社會,人與機器人應該要有何種的相處之道,或許也是人類應調整心態的時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