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報導:第444期  發行人:陳惠萍 編輯單位:秘書室 創刊日期:2004/10/6 :::
發行日期:2022/12/7
圖像:焦點新聞文字:::
照片

 
標題發展的機會與挑戰—陳美伶教授分享地方創生經驗和斜槓學習
【通識教育中心 南大報導】
      本校於12月6日邀請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講座教授蒞臨通識博雅教育講座,以「從USR到ESG地方創生的機會與挑戰∼談大學師生扮演的角色」為題,向同學分享如何將地方創生融入日常生活中。

      陳美伶教授為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博士,曾任臺南市政府秘書長、行政院秘書長、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務,現任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及台灣區塊鏈大聯盟總召集人。陳教授以其近年參與推動地方創生的經歷著作《美伶姐的台灣地方創生故事》一書。

南大報導花絮

      陳講座先向同學們分享其為何要投入地方創生的原因,最主要是台灣現在正面臨三大挑戰:人口老化、數位轉型挑戰及氣候變遷挑戰。她詼諧地形容,台灣於2020年開始「生不如死」,即出生率不及死亡率,然而新生兒減少所帶來的不只是表面上的人口減少如此簡單,其背後所代表的還有人口結構老化、未來經濟成長緩慢等危及國家生存的問題。氣候變遷更是對於台灣這個島國的領土有著更大的威脅,要解決台灣面臨的嚴峻挑戰,地方創生便是其中一帖良藥。

      過去幾年,政府推行過許多政策來解決台灣面臨的困境,包括一鄉一產業、社區總體營造、農村再生等,但是效果都不如預期,因此在2019年行政院推動地方創生計畫,且宣布該年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但過往計畫結束後,計畫參與人員皆離開當地,所遺留下的硬體設備也隨即沒落,因此她認為地方創生的核心內涵價值就是人、文、地、產、景,最重要的就是以人為本,將人口留住,而辦法就是需要推動在地產業發展,並導入科技,因為未來是一個元宇宙的世界,數位轉型為必然趨勢。同時她也強調,推動地方創生更需有產、官、學、研、社共同參與,其中更視教育為發展地方創生的最後一哩路。

      演講的最後,陳教授勉勵同學們在大學時期要多多參與通識相關的跨域課程,未來的趨勢是「斜槓」,她認為現在是一個自主學習、跨域學習的時代,因此鼓勵大家「多向學習」、「多項發展」,並且踴躍參與、支持地方創生的相關計畫。因為地方創生可以地方的生命力與活力,希望透過在地創生,臺灣不再有偏鄉,這一代能安居樂業,下一代能夠安身立命。


當期南大報導 | 各期南大報導 | 意見交流園地 | 圖片:RSS FEED之圖示檔案 訂閱RSS2.0
聯絡電話:【06-2133111轉113、108】
聯絡人:郭乃綺組長kuonike@mail.nutn.edu.tw
南大報導是臺南大學師生共同園地,歡迎本校師生踴躍投稿
稿件請以電子郵件型式逕寄至郭乃綺組長kuonike@mail.nutn.edu.tw

本站通過A+優先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